审务进乡镇、法官进村居、调解进家门,自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以来,银川市西夏区不断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活动的开展,从而实现差异对需,精准供给。西夏区人民法院镇北堡法庭联合镇北堡人民调解委员会,把法庭“搬”到了田间地头、群众身边,及时化解诉前民事纠纷。
“法官,你能管我这个事不?你要是不管,我就让对方不好过。”前两天,男子杨某气势汹汹地走进镇北堡审务工作站,正在值班的西夏区人民法院镇北堡法庭庭长唐玉强见状赶紧安抚其情绪。通过交谈得知,杨某受王某雇用来镇北堡拉运砂石料,工作45天,按约定应获得1.2万元报酬。然而,王某仅支付3000元,剩余报酬一直推脱不付。杨某听说镇上有值班法官,遂前来寻求帮助。为了化解双方纠纷,避免矛盾升级,唐玉强和人民调解员余婷立即与王某取得联系。王某到场后称因对杨某的工作表现不满,故此不愿支付报酬。通过唐玉强和余婷的耐心说服劝解,最终王某当场支付杨某劳动报酬6400元,双方的纠纷一次性得到解决。
无独有偶,前几天,谢某到镇北堡镇收购树苗时误挖了镇北堡镇华西村杨某的150余棵树苗,双方对赔偿价格未能协商一致,要求调解。法官与调解员分工配合,一边到现场核对苗木数量,一边给当事人做思想工作。最终,谢某当场赔偿杨某经济损失4500元。通过现场核查与调解,及时化解纠纷,让争议双方握手言和。
“‘身边法庭’简单说来就是人随事走,群众需要在哪里调解纠纷,我们就去哪里调解。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以来,西夏区人民法院镇北堡法庭已经通过这种方式调解了10多起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60%左右,远高于诉讼后调解的成功率。”唐玉强介绍,此举不仅方便了群众,还让当事双方通过调解人的法律讲解对诉讼风险和诉讼成本有了自己的预估和评判,更容易让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记者 李阳阳 侯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