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绿色出行专项基金、北方工业大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共享经济蓝皮书:中国共享出行发展报告(2020~2021)》(以下简称报告)作出了这一判断。

《共享经济蓝皮书:中国共享出行发展报告(2020~2021)》封面
今年是网约车取得合法身份的第五个年头。
2016年7月,交通运输部、工信部等7部委发布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此后,网约车行业发展逐步告别过去的“野蛮生长”,迎来需要合规运行的新阶段。
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顾大松对此进行了三方面的解读。
首先,当下的网约车行业“三证合规”已是法律基本要求,并成为了网约车行业稳定发展的基础。同时,网约车行业的职业化而非兼职化,也是业态的重要特征。当前交通主管部门不断推进合规信息公示,加强违规平台与司机执法查处,也是网约车行业深度盘整的重要表现。
其次,“巡网融合”得到网约车行业的重视,也是网约车行业向出租汽车行业深化改革目标深度盘整的重要体现。巡游出租汽车与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融合发展,系国家确定的出租汽车行业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网约车行业的创新发展应当兼顾巡游出租汽车的转型升级。
最后,网约车行业需重视司机合法权益的保障。虽然交通运输部网约车立法并未强制要求网约车平台与司机建立雇佣关系,但网约车司机的基本劳动权益保障仍然需要作为平台公司以及行业其他重要参与主体的高度重视。在一定意义上,网约车司机权益保障可以说是网约车行业稳定发展之锚,而这也是当前网约车行业深度盘整阶段不可忽视的重要方向。
从宏观层面看,尽管网约车合规政策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各城市合规进程和开放程度还存在较大差异。报告指出,一些城市发放城市网约车牌照不超过10家,部分城市因准入条件高、司机办理意愿低等原因,市场合规运力存量不足。
同时,虽然共享出行平台企业近两年在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一些共享出行车辆行驶或者骑行导致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报告预测,在未来几年,安全工作依然会是政府管理的重点。
此外,报告还列举了网约车市场中的一些乱象,诸如大量使用非合规车辆、对司机的抽成比例和管理非常严苛、要求司机和网约车运力公司“二选一”等,指出“一家独大”现象一度突出,而这一现象是由行业最大规模的竞争对手合并导致的。同时,报告也认为,在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强化监管、反垄断的多重外力之下,网约车市场垄断格局不会长期存在。
中国信通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监管部主任李强治指出,未来,平台监管可能进一步加强。“共享出行作为平台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领域,已经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在全球性反垄断浪潮下,其面临的平台反垄断监管也将持续增加。”
报告认为,未来新的出行企业和业态会针对行业痛点,进行新一轮的变革创新,网约车市场仍充满变数。
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共享出行经受住了疫情冲击,体现出较强的韧性,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包括网约车、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合乘与分时租赁等共享出行方式在内,共享出行市场交易额超过2200亿元,共享出行超过320亿人次,并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刘继峰认为,为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一些问题尤为值得关注。
比如,经营中技术被滥用的问题。在网约车和共享单车领域,市场集中度都较高。在这种市场结构下,需要特别关注共同市场支配地位滥用行为或者横向垄断协议行为。技术进步是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的前提,但技术被滥用则可能以更为隐蔽的方式,造成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不利后果。
刘继峰建议,政府应进一步确立以消费者利益为中心的监管理念,同时,强化平台企业的自我约束和对平台内经营者的监管责任。只有合理的市场结构和正当竞争才能保证行业的稳定发展,也才能保障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福利。